第593页
反对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老皇帝这一行人,离开的时候,心满意足,甚至还准备直接把北宜的某些政策套用到别的州府去。
回去的时候,祁秋年没去,北宜还有事情要忙,晏云澈送他们回去的,之后再跟火车一起回来。
火车上,晏承安拿着自己的小本本,跟他亲哥哥讨论教育的事情。
前几天大臣们都缠着祁秋年,让晏承安都没有多少时间去请教,只能现在问自己的哥哥了。
晏云澈是最了解的,晏承安的问题,他都能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,很有祁秋年的风格。
晏承安也能有来有往地讨论,建议和意见都很成熟。
老皇帝在一旁听着,也不参与,但心里的盘算,晏云澈听得清清楚楚。
果不其然,这次回京之后,晏承安在朝堂上主动提起了教育强国的问题。
朝堂上有人站出来反对,但是这次随行的大臣,全部都站到了晏承安的身后,支持了晏承安这个决定。
在很久之前,其实可以算是帝王和世家共同治理国家。
而世家有这样的权力,同样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,这些知识不拘泥于书本,还有格物製造业,哪怕是一本菜谱,他们都捏得死死的。
以此来保障家族在朝堂上的地位,同时,也是要愚民,让底层百姓不能读书明理,让他们如同老牛一般地替他们卖命。
但是现在不同了。
先有老皇帝登基之后,用雷霆手段整治了部分过于嚣张的世家,兴科举,开民智。
如今,朝堂上已经不缺平民子弟了。
晏承安的提议,除了一起去过北宜的大臣,还有那些平民子弟同样也站了出来。
为首的,是苏寻安。
苏寻安之前的科举功名给他还了回来,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春闱,苏寻安有了傅正卿的教导,顺利地走上了朝堂。
名次也还不错,是大臣们商讨出来的,榜眼,进了翰林院。
也可以说是内阁的备选人才了。
他比很多人都清楚,从平民走到朝堂,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什么。
最后,老皇帝给了定论。
“如今承安也长大了,其他皇子,明年的考核期就结束了,现在也算是给承安一个机会,就让他以教育出发,为期一年,同比今年,看一年之后会增长多少读书人。”
“儿臣领旨。”晏承安的眼神是坚定。
有了老皇帝的圣旨,晏承安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改如今的教育行业。